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自我懂性以來,就住在筲箕灣。在懂性之前,我是住在柴灣的公共屋村,可是我對那裡已沒有甚麼印象了。

不知為何小時候的經歷我往往記得很清楚。在筲箕灣的一切,我印象頗深。在筲箕灣的廿幾年中,我住過兩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在筲箕灣與西灣河之間的一個頗荒蕪的山頭。雖交通不便,但空氣清新,四周寧靜。屋子只有三百多呎,梳化和電視距離只有四五呎,令我們這班電視迷都變成近視眼。

每天早上上學,我們都沿著山上那充滿狗糞的捷徑步行回校,需時約十五分鐘。

住在這裡多年後,對面的山頭要興建新的公共屋村,每天爆石打樁,我們被這些噪音折磨了好幾年。至六年級時,因我們日漸長大,屋子擠迫的緣故,我們搬到現在的屋子。這裡面積近六七百呎,三房兩廳,足以滿足我們未來對空間的需要。最重要是這裡交通非常方便,初搬到這裡時又面臨鯉魚門海峽,漁船黃昏時都躲進筲箕灣避風塘,晚上漁火閃閃,燈光璀璨,十分浪漫。可惜這裡己被填海,闢為公共屋村,再看不到這些令人神往的景致。這裡有一條東大街,是筲箕灣最旺的街道。每逢甚麼天后誕、譚公誕,這條街一早便有打鑼打鼓舞龍舞獅的活動,圍觀的街坊都不少,好不熱鬧。平日這是一條食街,很多自以為很好吃的食店都進駐這裡,汰弱留強後,剩下來的都不會太差。

筲箕灣原名餓人灣,因名字不好聽,海邊地型又似筲箕,改名為筲箕灣。這裡以前是一漁村,村民多為漁戶,是東區最大的社區。東大街以前已是當區最旺的街道,商店林立,絕大多數是中藥店和售賣祭祀用品的衣紙店。這裡最早的公共屋村是明華大廈。又因位處維多利亞港入口,在沿海建有堡壘,置炮台魚雷以防敵人入侵,現已闢為海防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由於筲箕灣位處港島邊陲,對外交通幾乎隔絕,故有一俗語為「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上一趟中環,要長途跋涉,等於現在到一次澳門。現在這區雖不算繁盛,但可貴的是它仍保留了一點傳統特色,不失之一個頗「好住」的社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