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香港保育問題的徵結

前幾天跟建築界的朋友談起保育問題,很有啟發性,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了解。

保育在香港之所以這麼複雜和具爭議性主要緣於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是經濟效益與保育價值的矛盾。第二,在於保育價值的主觀性。

香港戰前戰後建成的樓宇,質素良莠不齊,飽歷風霜、風吹雨打過後,到今時今日仍存在的,難免因日久失修而有所缺陷,輕者石屎剝落,重則發生馬頭圍悲劇。殘舊的樓宇應該清拆,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廈,似乎是天經地義。但我們的保育的意識日強,對這個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有更多的反思和批判。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是稀有資源,所以地價高昂。背靠祖國令我們買到相對便宜的建築材料,故拆卸重建永遠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大部分的舊樓都在發展成熟的區域,交通和配套一流,地價更高,如重建成商業大廈或豪宅,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龐大。

相反,如我們保留舊樓,維修所費不菲又產生不到龐大的經濟價值。重視經濟效益是香港一個重要的價值,不合符經濟效益的我們甚少支持。

有趣的是,與此同時我們的保育意識日強,逢舊必拆再不是我們的價值。更多人更會關心甚麼是應該保留,通過媒體和互聯網發表他們的意見,向政府施壓。這就成了經濟效益和保育價值上的矛盾,是保育的第一個困難點。

第二點是我們怎樣斷定甚麼是值得保留。香港第一座英軍建成的軍事建築物美利樓於1840年代建成於金鐘中銀大廈現址。這個黃金地段上有一座具維多利亞色彩的建築物,要保留這座建築物同時要維持經濟效益,重建於赤柱似乎是較折衷的方案。

這座具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的英式大樓尚且要遷就經濟發展而移到別處重建,我們應該用甚麼標準去決定甚麼是值得保留﹖這是一個價值問題,可以是人言人殊,不能證明誰對誰錯。或許有一些是沒有爭議,但有一些如皇后碼頭又可以引起很大爭議。政府對永利街的唐樓群一錘定音,說要永久保留這些能代表香港60 年代生活的建築物,完全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代表它是根據甚麼客觀標準所決定。

作為一個不民主的社會,政府並不在制度上代表市民聲音,當它要在保育的議題上下一個決定,其合理性是值得懷疑的,也令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彈和爭議。這就是香港保育問題的複雜性。

1982 年金鐘美利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