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0日星期日

八十後和社會流動

梁文道這個評論和我以下關於八十後和社會流動的文章觀點接近,他說得更具體和深入,可參考之,

http://loyincheung.blogspot.com/2010/02/sars.html




【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大陸流行80後這樣的一個稱呼已經好幾年了,香港是直到去年年底才開始忽然大家,在認真的討論什麼叫做香港的80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事件呢?如果你常盯著我們電視台的新聞瞧的話,你也許會知道,就是香港在去年年底曾經發生過一群很重要的事件,就是一群的年輕人,主要是一些80後的年輕人,他們去反對在香港興建高速鐵路,通往廣州的這個鐵路,主要原因就是這裡面牽涉到一些公平和正義的問題。而且這裡面還牽扯到一些香港的農村或者興建地區的破壞等等。

那麼這一群80後帶著一些不同的價值觀,嶄新的運動觀念,湧入到了香港的主流媒體裡面,使得香港政府、主流社會全部大吃一驚,不知道這批年輕人是從哪裡跑出來的。然後隨之而來就是一連串的爭論,在這場爭論裡面,有一本書或者有一個學者常常被人提起,其實這個人在香港已經非常有名了,他就是有名的社會學家呂大樂。他這本書,與其說是書,倒不如說是一篇文章,只不過以一個冊子的形式出現。這本小說是幾年前就出版了,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四代香港人》。

為什麼呂大樂和他這本《四代香港人》會忽然成為一個爭論的中心呢?這是因為有很多人,尤其支持這些80 後的年輕人,覺得呂大樂是一個很保守的人,覺得他這本《四代香港人》的觀念也很保守,在為一個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說話。那麼的確呂大樂當然有他保守的地方,但是我覺得很多人對這本書有一點誤讀,對於不知道這整個背景來龍去脈的朋友不要緊,我給你簡單講一下這本書講的是什麼,也許你能夠從這本裡面,更清楚的瞭解到一點香港的故事。

首先這四代人是怎麼一個算法,什麼叫四代香港人,是這樣的,呂大樂從二戰之後開始算下來,香港總共出現了四代人。那麼這四代人的說法,並不是一個他的獨創,而是你看很多社會學家或者人口學家在講整個世界戰後,都會有這樣一個四代觀念的區分。那麼戰後第一代,主要就是戰前早就已經出生,挨過了二次大戰的痛苦日子,然後在戰後努力含辛茹苦的要重建家園的這一批人。

對於這一代來到香港的人,其實很多都是難民,有的是逃避二戰的戰禍,有的是逃避國共的內戰,那麼解放之後又來了一大批人。那麼這一批人,在當時二戰之後,他們等於是建設香港的第一代,呂大樂對於這一代人的描述是充滿了溫情的,他覺得這一代人都在無私地為了下一代人而奉獻。而且他回想起他們年輕的時候呂大樂就是接下來的第二代人,也就是戰後出生的所謂嬰兒潮時代。

然後他就說,現在回頭再看,當年的年輕人,也就是戰後出生的嬰兒潮那一代人,享受的生活空間,可能連今天已屆中年的戰後嬰兒自己也覺得難以接受。那個時候天空海闊,很多事情都能夠以嘗試新鮮事物之名,一次又一次的偷雞,偷雞這是個廣東話,就是偷偷干。那時候只要打著新這個招牌,萬事好商量,很多事情都會多留幾分空間。

他想講的是什麼呢?他想提一個重點,就是那代人的父母雖然保守,但是問題是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對未來想法的開放程度,其實可能比今天的嬰兒潮時代,自己當了父母之後的情況還要開放,還要大膽。反過來說,今天的嬰兒潮時代,在社會裡面是個掌權階級,但其實他已經比他們父母那一代,其實還要保守,然後他們在社會上面營造出來的開放空間也遠遠不夠。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個嬰兒潮時代是怎麼樣的一代人,這一代人很奇怪的地方在哪。就是他們是戰後出生,尤其香港這個地方,接受當時西方流行文化洗禮,迷過beatles,趕上了西皮的潮流,有反叛的精神。那個時候他們流行說的話不要相信30歲以上的人,可是這一批人到了現在,他們卻覺得只有30歲以上的人才可信。同樣的曾幾何時,他們認為30歲之前不讀馬克斯,或任何其他激進思潮的,缺乏激情,不夠浪漫,難成大氣。年過30之後的戰後嬰兒,卻認為幾十歲人仍然激進,則代表沒有長大,不夠成熟。

那麼這一批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想這是呂大樂這本書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問題是我們要注意這一批人,他們是香港社會的某種意義上的主流為什麼?因為在年齡階層來看,他們這批人人口太多了。1966年的時候,年齡19歲以下的青年,佔當時總人口的50.5%,就是一半以上。那麼這一批人,很自然的就會把自己的問題當做是全香港的問題,替整個香港社會制訂議程。

然後而且這批人,因為在一個劇烈的競爭環境底下成長,而那個時候社會非常開放,空間很多,經濟在爆發時期,所以他們能夠上位,廣東話什麼玩意兒,就說能夠往上升的機會也很多,所以他們變得相信競爭。對他們來說競爭不只是個過程,更是個意識形態,而且他們有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憑個人的實力跟苦幹、聰明、機警、靈敏,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或者外部國際局勢、經濟變化造成的結果。

但是快速的經濟發展、長期的順進,確實會令人選擇性的整理個人經歷,只記得自己力爭上游,而忘記了當時社會形勢如何不斷地大量地給他們製造機會,於是他們就把自己那一套當成了是日後的世界也永遠都應該是這樣的。於是接下來他們那一代人,也就是我這一代人,所謂第三代人,就是六十年代末,或者是七十年代生的這一批人。那麼這批人是怎麼樣呢?這批人他們面對新環境,這個新環境裡面機會不是消失了,而是不再全面開放。進入職場的新一代發現隨著彈性僱傭制的普及,僱傭機構的結構趨向扁平,不像以前那麼科層化,一層一層,新增的經理,管理職位因此就會減少了。

那麼於是你這個社會往上流動的階級也就少了,那麼這一批人就會苦於自己總是沒有出路的感覺。我想這個問題,就是我們今天拿香港跟大陸對比最容易看得出來了。我們看看,在大陸,就拿我熟悉的媒體行業來講,我發現很多報紙的老總、編輯居然都是30多,40歲,跟我年紀差不多。而像我這種年紀的人,在香港,如果你仍然在媒體工作、在報紙工作,幹到這個歲數,你可能就只是個採訪主任,你那個總編和社長,可能都是一些五、六十歲的人。也就是說香港這個社會機會已經縮減了,經濟發展到這個程度。

所以很多人說呂大樂保守,就是因為他用這樣一個角度來解讀今天80後或者70後面對的問題,可是你也可以說他是激進的,因為他就在反省他那一代人的缺失,他那一代人的得天獨厚,是如何依賴於社會環境,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

看頂尖東西

不是頂尖的人,更加要看頂尖的東西。即使因個人能力所限,做不出頂尖的事,你也知道甚麼是頂尖的,盡力把距離拉近。一個連好壞也分不出來的人,做得好的機會等如一隻猴子在鋼琴鍵上亂跳,卻彈出一首動聽的歌一樣小。

NBA籃球比賽,常規賽不看沒所謂,到了總決賽生死牽一線時不能不看,因為世界上兩隊最棒的球隊都會無所不用其極。人家說高比拜仁是球王,因為他在整個NBA聯盟裡表現最穩定和出色。每個人手拿著一部iphone,即使沒錢買也要知道它怎會這樣受歡迎。那餐廳人人讚好,我建議你怎也去試一次。前幾年,一些DC品牌casio, pentax, kodak 也在賣,百家爭鳴,為什麼現在只有canon 才賣得起價。

上述的一切,重點是要了解這個世界的價值觀,知道甚麼是好的東西和不好的的東西。好的東西in long run 會留下來,受人讚賞而不被淘汰,這是資本主義的供求定律。除非你要去共產國家生活,不然你必須把這定律放在心裡。正因為這個定律,所有東西都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構成趨勢。

關鍵是你怎可以把一個領域裡的頂尖東西確認出來,做一個識貨之人﹖多留意資訊和別人的評鑑,在搜尋器的幫助下會事半功倍。

2010年5月27日星期四

只是一晚,富士康再多兩人自殺。人命攸關,為什麼這件事被傳媒廣泛報導後再多兩人自殺﹖

生命誠可貴,父母養育之恩未報,卻可能為一口氣而自殺,這是畏縮和自私的行為。請珍惜生命,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生活,讓自己的夢想實現。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富士康11跳,外界指這間擁有八十萬員工的代工廠是血汗工廠,富士康股價連跌五天,市值蒸發幾十億。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其母公司是台灣首富郭台銘的鴻海精密。郭台銘軍訓式的管治,令鴻海和富士康成為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科技代工企業。客戶都是不大不做,apple, HP, nokia, sony ericsson, samsung, LG等世界最大的消費電子品牌無一不是它的客人。

我用另一角度去看這事件。孤勿論富士康是不是管治出了甚麼問題,富士康的企業性質本身就是壓力的來源。

1. 它主要生產科技產品,科技產品對時間極其敏感。晚一個月推出的產品,規格已可能被競爭對手趕上,產品也賣不起價錢了。因此,整個管理層和員工們都在趕研發、趕設計、趕做樣品、趕起模、趕生產、趕出貨,根本無暇去理會員工的心理出了甚麼問題。

2. 它有員工八十萬,它必須擁有源源不絕的訂單去維持這八十萬員工的運作。要爭取到訂單,必須有具競力的價格和優良的品質,員工們要做到這兩點,豈能不受壓﹖

3. 各大品牌一方面殺價,一方面要求多多。他們要求富士康對他們的員工待遇良好。在道德上,最基本要符合勞動法的最低工資和超時限制及保償,還有個別品牌對他們的額外要求,每一項要求也是錢,卻同時殺價殺到盡。

4. 它是做代工的,沒有自己的品牌,在成本上彈性低,卻要任由各大品牌魚肉,滿足各大品牌的邊際利潤,以換取訂單。結果,成本可能從對員工的待遇省下來,員工的要求需要花錢,便不了了之。員工心理有問題﹖不理會便不用花錢。有報導說員工膳食裡的雞蛋有蛆蟲也照用可也。

富士康正是集所有壓力因素於一身的受壓企業,員工又怎可能獨善其身,不受壓力呢!

被冠以血汗工廠的名,富士康要翻身不容易。

前幾年,CNN 報導生產迪士尼產品的工廠有童工一週7天都要工作,每天上班13小時,這事件令一眾零售商重新反思和注重供應商的道德問題。試想,當美國的家長買迪士尼的玩具給子女,想起這玩具是透過剝削貧窮國家的小朋友而製造出來,家長還會買得心安理得嗎﹖同理,你用的iphone 原來跟富士康工人的人命有關,你用時也會感到不舒服,這也大大影響了apple 的聲譽。

供應商的道德水平現在跟貨品的品質和安全同樣重要,且看富士康今後怎麼應對(聽說現在在工廠建醫院,替員工做心理輔導),以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大陸宏調未止,又來個歐洲債務危機愈演愈烈。恒指跌穿萬九點,之前買的中移比買入價跌近三元,對比起匯控,已算跌得少了。

吸收了上次金融海嘯的教訓,淡市勿估底,撈底屬高難度動作,小投資者切勿模仿。三年前,恒指從三萬多點瀉下,跌到兩萬七喘定。以為執到寶,立刻動用資金入市,80% 的資金壓在股票上。結果是恒指要見萬一才重拾升軌,有一些我之前在低位買入的優質股,我見勢色不對,竟笨笨的在低位沽貨套現。虧損累累的弱勢股卻一直放著賣不出。最後整個組合的價值也只剩下買入價的兩三成。

之後的寬鬆貨幣政策令股市反彈大升,股價漸漸返家鄉,我立刻賣掉,取回現金,等另一次下跌浪再吸納。

三萬一跌到萬一,跌幅是七成,估得到的人不發達沒道理,我等凡人還是不估好。現在策略是分段吸納,五筆資金,恒指每跌一千點買一次,跌足五千點還要跌,我沒辦法了。反正是中長線的投資,就放著好了。

現在研究的是要買甚麼股票才可在經濟轉好時錄得較好的回報。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2010年,在香港,智能手機開始引人注目,但絕對不成熟。

第一,作業系統還在不斷更新,沒有一個系統跑出。Android 每半年有一個新版本,iphone 再過幾個月又出新版本。Symbian、Android、iphone 各有擁躉,沒有一個系統擁有絕對優勢。

第二,市場上的smartphone 選擇太少,不能完全滿足用家需求。到現在我始終未能找到一部完全符合我要求的,netbook 在近幾年大行其道,競爭激烈,發展已成熟得不能再成熟了,要找一部完全符合你要求的netbook 在幾年前很難,但到現在已很容易,smartphone 正在走著netbook 開始時的發展週期。

第三,smartphone 價格居高不下,一部smartphone 的價錢比一部netbook 貴,四千元是入場費,令smartphone暫時難以普及。

我預測未來的發展是這樣。行動網絡將會是大趨勢,行動網絡應用的技術會是3G。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會是行動網絡的工具,兩者將互補不足。

智能手機的樽頸在於屏幕不能太大,上網、看電子書和電影都不能盡興。另外,由於CPU 耗電量高,待機時間大大縮短,手機待機時間如少過一天,將會是很大的弊處。因此,智能手機適宜用於透過widget 瀏覽社交網站、查閱資訊(把傳統網站的資訊整合,在小屏幕可看得更舒服)和玩遊戲,其他都因屏幕太小和耗電量高而不適宜做。

10寸以下的平板電腦正好填補這個空缺,它主要用來瀏覽網站、玩較複雜的遊戲、文書處理、看電影和電子書等。它和netbook 的分別在於它更輕薄、開機時間更短(因用android 或iphone系統),可以每天放在手袋或suitcase隨時使用。

它將會內置wifi、3G 甚至更新的WiMax,同時裝備了像Geforce的3D 圖像加速晶片。PSP、NDS 等可攜遊戲機將面臨嚴峻考驗,因為大的遊戲開發商更樂於在iphone、android 等作業系統開發遊戲,他們的遊戲在app store 和android market 裡可供可載,發揮著長尾效應,毛利和銷量都比傳統實體貯存媒介優勝,賺的錢也更多。

我相信這趨勢會在這兩三年間一一實現,電子產品製造商、網絡供應商、軟件開發商將會受惠。買未來,現在就要買他們的股票了。

2010年5月19日星期三

死而無憾的人生

在大學時最喜歡讀的不是本科,而是副修的哲學。任何可供自由選讀其他科目的學分,我都全花在哲學系辦的學科上。在這領域上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人生的意義是甚麼。

人生自古誰無死,怎樣才算是死而無憾的人生﹖我認為有以前的幾點,

1. 對人生有比較深的覺解

有些人一生營營役役,為活著而活著,漫長的人生裡對宇宙和人生從來沒了解過、沒思考過,在氣斷的一刻才驚覺自己有很多東西沒體驗過、沒理解過或知道得太少,可是一切都來得太晚了,最後鬱鬱而終。相反,如果不時對人生的意義有所反思,對人生有較深層次的了解,清楚甚麼的人生才是自己滿意的,枉過一生的機會可以減少。

2. 對世界有貢獻

自己對世界有貢獻,自己是工具,貢獻世界是目的。其實自己不單是工具,因為這貢獻除了具工具價值,還具自足價值,正是這貢獻,你感受到強烈的滿足感;正是這貢獻,你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正是這貢獻,你才感受到人生意義所在。所以我們常聽見一些覺得自己很沒用的人,感到自己的存在很沒意義,他們的人生永遠存在著遺憾。

3. 得到世人的尊重

得到人家的尊重,是每個人都期盼的事。論語說立德、立言、立行,就是說個人的修養品德達到一定的標準。路遙知馬力,以良好的品德待人接物,經歲月累積,必會得到世人的尊重和好評。當然,這種修養不應該裝出來,而是正確的價值觀已植根於心,是自然而然,率性而為的。得到別人的尊重和懷念,死也無憾。

4. 感情有所託付

很多人一生為口奔馳,營營役役,為了糊口犠牲了跟家人、伴侶和朋友相處的時間。在你最無助的時候,扶你一把的總是至親的人,很多人永遠到了臥病在床的一刻,才後悔年青時沒珍惜自己所愛的人,一直忽略了他們。只要你在世時沒有錯過跟你有感情關連的人一起的機會,能盡情享受跟他們相處的時間,死亡的遺憾可大為減低了。

無論你的生命是高潮迭起或平淡無奇,也只是永恒宇宙裡的一瞬間,一閃即逝,如可以把這生命的所有東西記錄下來,讓你的故事永遠留在世上,成為你的傳記,此生無憾了。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時裝品牌分析

近幾年,我發現一些本地時裝品牌如bossini, giordano, G2000, baleno等,他們的店好像愈來愈少人逛。我沒有看他們的業績,但不看也想得到他們在香港的市佔率近幾年必定有所下降。以我觀察,雖未證實,是跟國際品牌入侵香港搶走顧客有關。

這些本地品牌也曾在八九十年代有過風光日子,成為香港人買衣服的必然之地。如田氏家族的G2000,他們從上海下來香港,帶備了資金、技術、機器,在香港興建紡織廠,顧客是美國零售商,做OEM 的生意。OEM 的毛利在競爭下減少,於是以工廠做後盾,因利成便,打做時裝品牌。G2000 在八九十年代當然非常成功,香港人一想到要西裝和上班服,就想起G2000。

近三四年,一些國際品牌覬覦大陸市場,選擇以香港為踏腳石,打響名堂,再進軍大陸。Zara、H&M 和Uniqlo 等在這三四年大肆擴張和本地化,分店數目愈開愈多。他們的定位清晰,主攻不同的目標顧客。H&M 賣便宜的時裝,Zara是做比H&M 品質好的時裝。Uniqlo是賣布料較講究的衣物。

時間對時裝很重要。今天時髦和流行的東西,明天可能落伍了。Zara 利害之處在於他們的產品生命週期和生產時間極短。從設計到貨品上架,他們聲稱可在二週內完成。他們可以在二週內把產品上架的原因是他們是一間垂直整合的公司,他們在西班牙擁有生產基地,50%的產品由西班牙生產後空運,分銷到全世界。

如產品在一星期內發現滯銷,即立刻下架,以其他產品取代。沒有任何產品可留在店面多過四個星期,保證顧客每次到店內都看到不同的東西。

看到香港品牌日漸沒落,國際品牌冒起,我想起大前研一提到的M型社會。M型社會就是中產階級日漸消失,一些向上流動,一些向下流動的社會。在M型社會,因中產階級愈來愈貧窮,他們卻希望享受過去的生活品味,故能讓顧客感到奢華感的東西會大受歡迎。

無論香港是不是M型社會,三家國際品牌都能供應較本地品牌強得多的時尚感和奢華感,香港的品牌要扭轉這個趨勢真的很難。我看他們好像已半放棄香港市場,轉戰大陸去。問題是人家今天還沒到大陸開店,若明天要到大陸開店,你還有甚麼招數可用﹖

香港時裝品牌如不再勵精圖治,即使在大陸,也會被打得落花流水,無立錐之地。

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假如我們不是身處共產主義國家,我們生活在一個市場經濟的社會裡,價格由供求決定。產品、服務、工資(有些國家有最低工資)由市場供求決定。

有些朋友去進修,考取專業資格,他們希望較好的事業前景,工資可更上一層樓。專業資格跟工資有甚麼關係﹖工資不是跟供求有關嗎﹖那就關乎專業資格的定義。醫生、律師、工程師是我們認同的專業人士,他們有甚麼特點﹖

1. 他們的地位受香港法律保障,令他們得以壟斷和排除競爭者。在香港,法例規定可以行醫的西醫必須具有政府認可的醫學學位,方能執業。

2. 這些學位的供應有限,因此入學的要求一般較高,成績較好者方可修讀(因涉及人命,必須控制供應以保證入讀的都是社會裡最優秀份子)。如香港只有港大、中大供應醫科學位,每年只供應250個醫科畢業生。

3. 我們對這些專業人士的服務一定有所需求。我們不會永遠身體健康、商業社會一定有所紛爭,我們對醫生律師等服務有所需求。

上述的特色點雖不精確,但大致可了解到專業人士的定義。專業人士一定能賺到更多的報酬嗎﹖寒窗苦讀、年年交學費,可以確保你的回報大於你所投資的嗎﹖

如了解上述定義,下面的答案要推論出來不難,

工資由供求決定。專業人士供應少、受法律保護而壟斷市場,假如需求穩定,收入自然有保證,比一般打工仔優越。

有一個工種,穿Polo 牛仔褲上班,是二千年科網股爆破前的理想職業。對,是IT從業員。的確,IT 是不讀過不能勝任的職業,叫一個讀歷史的去寫program,就等於一個生於清朝的人看到iphone,不知用來幹甚麼。相反,叫一個讀電腦去做採購,游刃有餘,可見做IT 的比做採購專業。

那IT 算專業人士嗎﹖根據上述定義,IT 不是,因它缺少了法律的保障。缺少法律保障意味這類人的供應量可以很大,供應量大自然沒那麼吃香,工資也沒保障了。

因此,專業可賺取更高的工資這一點是對的,取決於你對專業的定義。

2010年5月2日星期日

在家附近有一家吉之島10元店,發現這間店非常棒,而且經營得十分成功,分店愈開愈多,甚至一個區開兩間。吉之島是一間日資百貨公司,在香港我想已立根二十多年,對香港的零售市場非常熟悉。這間公司跟我甚有淵源,這容後再述,現在先說說這十元店的給我的印象。

第一,這間店面積不到一千尺,但上架的貨品達過千種,種類涵蓋家庭用品、文具、玩具、化妝品、個人護理用品、廚房用品、食物飲料、園藝用品、衣物鞋襪、禮品等,一應俱全,就仿如一間壓縮了的百貨公司一樣。

第二,貨品類別雖多,但所有貨品分門別類,文具一個區域,個人護理用品一個區域,間隔分明,井然有序,不會給人雜亂無章的感覺。

第三,貨架間的通道雖淺窄,但卻沒有給人逛得很辛苦的感覺。或許是貨架太多的關係,間出了很多淺窄的通道,走起來似迷宮,看起來更大和很有神秘感。

第四,所有的貨品是包裝精美,包裝明顯是花過心思,很多貨品用印刷opp 袋包裝,成本不低。吉之島是一日本公司,所有的包裝都寫著日文和英文。我們對日文包裝總有一種情意結,覺得它是高品質的象徵。

第五,所有貨品均一價十元,那裡很多貨品給你的感覺都是價值高於十元的東西,不少貨品買了後會給你超值的感覺。

我是當超級市場的採購員,在我看來,這家公司無論策略跟實踐都非常成功。第一,在經濟不好的環境,大家都在尋求平宜、物超所值和實用的東西,十元就買到超值的東西,十元店豈有不太行其道之理。我相信他們生意額比經濟好時更佳。

第二,這家公司的採購能力很強。貨品賣十元,來貨成品高於五元已無利可圖了,要在五元貨價找到品質不太差的東西,其訂貨量跟供應商的關係非要非常可觀不可。還有,你賣十元的東西,份量絕不能太輕,顧客認為不值十元的東西,銷路堪虞。吉之島在日本和香港經濟零售業多年,供應商基礎已非常充足和成熟,否則不可能在有限成本採購這麼多不同款式而又份量相當的貨品。

近年來吉之島百貨公司已積極發展他們自己的品牌Topvalu,這樣就可提升產品的毛利,也不用處處受其他品牌供應商的牽制,加強議價能力,Topvalu 品牌在一些基本的衣料如內衣、襯衣等已取得不錯的成績,日益受消費者接受。

我跟吉之島的淵源不淺。小時候,這家百貨公司在家附近不遠,暑假閒來無事,每天也在那裡亂逛。以前這裡賣很多日本貨品,目標顧客是喜愛高品質產品的中產階級,但隨著價廉物美的中國製產品日益大行其道,日本貨的生存空間日益狹窄。吉之島不得不改變策略,採購大量平價的中國貨,目標顧客也由中產階級轉移至貧苦大眾,所有店都開在住宅區和比較貧窮的區域,而不是人煙密集的商業地帶。今天吉之島給大眾的印象就是賣平宜貨品的百貨公司。這策略也算成功,吉之島在這五至十年大肆擴張,開設日本人發明和擅長經營的十元店,其賣平宜貨的形象更深入民心。

我中七畢業後,吉之島剛完成全店的裝修,需要聘請大量的店員,我和同學知道後立即應徵,成為了第一批的售貨員,我被派往傢俬部,同學被派家品部。及後,其他同學知道我們在那裡工作,便相繼應徵。結果每一個部門也有我們的人,當時應有大約六七人左右在這裡工作,情景相當開心熱鬧,所以我對吉之島特別有親切感。

現在,長大的我或許覺得吉之島的東西不夠專業,不夠時尚。但我下班經過那裡,還是會進去逛逛,看到適合的東西還是會買回去,同時也緬懷一下小時候在這裡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