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時裝品牌分析

近幾年,我發現一些本地時裝品牌如bossini, giordano, G2000, baleno等,他們的店好像愈來愈少人逛。我沒有看他們的業績,但不看也想得到他們在香港的市佔率近幾年必定有所下降。以我觀察,雖未證實,是跟國際品牌入侵香港搶走顧客有關。

這些本地品牌也曾在八九十年代有過風光日子,成為香港人買衣服的必然之地。如田氏家族的G2000,他們從上海下來香港,帶備了資金、技術、機器,在香港興建紡織廠,顧客是美國零售商,做OEM 的生意。OEM 的毛利在競爭下減少,於是以工廠做後盾,因利成便,打做時裝品牌。G2000 在八九十年代當然非常成功,香港人一想到要西裝和上班服,就想起G2000。

近三四年,一些國際品牌覬覦大陸市場,選擇以香港為踏腳石,打響名堂,再進軍大陸。Zara、H&M 和Uniqlo 等在這三四年大肆擴張和本地化,分店數目愈開愈多。他們的定位清晰,主攻不同的目標顧客。H&M 賣便宜的時裝,Zara是做比H&M 品質好的時裝。Uniqlo是賣布料較講究的衣物。

時間對時裝很重要。今天時髦和流行的東西,明天可能落伍了。Zara 利害之處在於他們的產品生命週期和生產時間極短。從設計到貨品上架,他們聲稱可在二週內完成。他們可以在二週內把產品上架的原因是他們是一間垂直整合的公司,他們在西班牙擁有生產基地,50%的產品由西班牙生產後空運,分銷到全世界。

如產品在一星期內發現滯銷,即立刻下架,以其他產品取代。沒有任何產品可留在店面多過四個星期,保證顧客每次到店內都看到不同的東西。

看到香港品牌日漸沒落,國際品牌冒起,我想起大前研一提到的M型社會。M型社會就是中產階級日漸消失,一些向上流動,一些向下流動的社會。在M型社會,因中產階級愈來愈貧窮,他們卻希望享受過去的生活品味,故能讓顧客感到奢華感的東西會大受歡迎。

無論香港是不是M型社會,三家國際品牌都能供應較本地品牌強得多的時尚感和奢華感,香港的品牌要扭轉這個趨勢真的很難。我看他們好像已半放棄香港市場,轉戰大陸去。問題是人家今天還沒到大陸開店,若明天要到大陸開店,你還有甚麼招數可用﹖

香港時裝品牌如不再勵精圖治,即使在大陸,也會被打得落花流水,無立錐之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