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從房屋問題看梁特死因

梁特在競選時說過房屋問題乃施政重中之重,現在看回去,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由他2012年7 月上任時的105 點大升至現在的130點,升幅達24%。他愈調控,樓市便愈升。這證明了所謂「辣招」,為了保障業主、地產商的利益,不能去得太盡,最終根本不能調控樓市(連保持穩定也做不到,否則指數不會大升24%),是徹徹底底失敗的政策。劏房戶和棺材房戶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不少基層月月幫業主打工,食不溫飽,等公屋等到花兒也謝了。市民生活越來越苦,已沒能耐等待未來生活有望改善,促成今天的民怨大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十月中,中原指數升到歷史新高,梁特及全體官員忙著處理遮打運動,無瑕再理會已經失控的樓市了。業主、地產商當然開心得手舞足蹈吧! 你梁特現在「周身蟻」,何來精力搞房屋問題﹖於是租客繼續交貴租,買家繼續買貴樓,既得利益者月月有租收,繼續享受人生,懶理示威者被打至頭破血流,只要不阻著我開平治房車到文華酒店high tea就好。

這次運動,不僅是爭取真普選,還是世代之爭、有產和無產階級之爭。年青人要打破向富人、大孖沙傾斜的遊戲規則,讓制度變得更公平,窮人的聲音不會再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梁特沒有吸取港英政府的治港經驗,如果每個人都期盼將來生活愈來愈好,充滿希望,安居樂業,就不會有人搞事了。現在的香港卻是基層和年青人已等了很多年,只看到未來自己有愈來愈難捱的份兒,卻看不到有冒起頭來的一日。眼看著有樓者坐等資產增值數倍,自己卻每月向業主進貢,業主還年年加租,貧富距離愈拉愈大,不官逼民反才怪了!

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就懂得吸取經驗,作出修正,讓市民過得好一點來維持政權的穩定。1953年,石峽尾大火,53,000名災民無家可歸,港督葛量洪興建七層徒置大廈安置災民(如石峽尾邨美荷樓,現已被活化為「美荷樓生活館」),為政府興建公共房屋之始。六十年代,政府大量興建廉租屋,例如牛頭角上邨、黃竹坑邨、白田邨、黃大仙上邨、柴灣邨等。

七十年代,港督麥理浩對香港的福利政策更為積極,宣佈一項名為「十年建屋計劃」的公共房屋計劃,目標是要在十年內建造足夠的公共房屋單位予一百八十萬居民,並在1973年起開發荃灣、沙田、屯門等新市鎮,讓市民的生活環境沒這麼擁擠,改善居住環境。1976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計劃,開自置公共房屋之先河,一些沒有能力負擔私人樓宇的市民終於可擁有自己的家園了。

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甚麼﹖就是港英政府為我們父母一代(戰後至六十年代出生香港人)帶來希望。他們從住一家十口的幾十尺閣仔和板間房上樓,有自己的廚房廁所,付的是低廉的租金。從工資中撥出一小部分作租金,其餘的金錢可自由運用,讓市民有更多閒錢買食物衣裳。換句話說公共房屋補貼了市民的住屋開支,提高他們的生活質素。另外,教育給這一代人提供社會流動的機會,大學生有如天之驕子,成為推動他們發憤的原動力。

加上那時經濟飛騰,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之後的改革開放給香港人大量發展事業的機會。第二代香港人雖然捱過苦,過過差的生活,但他們看到未來生活是會改善的,他們的努力是有目標的,獅子山精神成了他們一代引以為傲的標誌。

梁特終日關在冷氣房自閉,摺凳、筆記本和筆在競選時拿出來做秀後,早掉進了垃圾桶,結果貧富和世代矛盾到了沸點也懵然不知,坐等核彈引爆。 梁特政治智慧低劣,故步自封,政策畏首畏尾(又怕推冧樓市,又怕樓價太高,結果兩面不討好),上任兩年多已搞到滿城風雨,很難想像他管到2017年香港會變成怎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