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一直很想寫一篇關於「創意」的文章,礙於對這方面知識匱乏,不敢班門弄斧。創意對我來說是比學一種知識高層次的東西,創新的東西是在已有的知識上錦上添花。

創意的用處在商業上在於開創藍海,避開競爭。大家都知道既有的需求,結果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在紅海裡爭個你死我活,血戰連場,不是毛利大跌就是結業。創意是differentiation 的不二法門,能避開競爭,成一家之言。當然,若你的創意成功了,必然惹來別人抄襲,你必須強化品牌和繼續創新,方可繼續縱橫天下。

李天命說創意的根本只在於二方面,就是組合格和轉換格。組合格是把兩項或多項事物組合起來,成為新的東西。如Wii 把遊戲機和運動組合起來;Facebook 把社交和遊戲組合起來;Apple 把音樂播放器和唱片銷售組合起來。創意令本來走下坡的任天堂和蘋果從低谷捲土重來,成為領導世界潮流的大企業。

轉換格就是通過轉化事物的全部或某些方面而創造新的東西。如轉換衣服的物料成gore-tex,既防水防風又透氣,當然這是建基於對納米的知識。eBay 把實體市場轉換成網上虛擬市場。亞馬遜把實體書店轉換到虛擬書店等,都是轉換格的例子。

把甚麼東西組合和轉換能產生新的東西而這東西又有巨大的潛在需求呢﹖不是你把蟑螂加在冰淇淋成了蟑螂冰淇淋(雖然外國有蟲蟲糖),顧客就因為你有創意而光顧。創新是有風險的,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製造出一個看來可行的概念。這方面就是靠你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觀察力就是見多識廣,一些不起眼的東西你也了解其然及所以然。想像力就是你能把所觀察到的東西融會貫通,組合或轉換成新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要訓練出創意,可先從幽默感著手,幽默是需要動腦筋和運用想像力的,所以是相當好的訓練。如有一次跟朋友談起李嘉誠賣花讚花香,在傳媒前說住在日出康城心曠神怡(在垃圾堆田區附近的樓盤),朋友幽默的說當然心曠神怡,因為你吸到堆田區的味道,當然精神為之一振。把形容呼吸新鮮空氣的心曠神怡轉換了概念成為吸到臭味的精神為之一振,是轉換格的應用。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中央近日落重藥打壓樓市,例如將第二套房的首期成數提高至五成,按揭利率最少要較指標利率高出10%。至於第三或之後的套房,銀行可以基於其風險評估而停止借貸。一切手段,都是壓止樓市瘋狂的升幅,去除樓市泡沫,防止泡沫爆破,預期內地樓價會下跌兩成。

樓市泡沫緣於低息環境和流動性過剩。金融海嘯令凱恩斯理論捲土重來,各國利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力挽狂瀾,避免陷入經濟衰退。低息環境和流動性過剩令我們的錢多了,放在銀行卻沒有回報,於是我們買資產去保持購買力,大量資金追逐少量資產,股市樓市大旺,資產價格飛騰,成為泡沫,泡沫最終爆破,資本主義的歷史從來如是。就好像玩音樂椅般,音樂一停,接火棒者身陷險境。

各國言退市,卻礙於經濟還是脆弱,怕二次衰退而遲遲沒有實行。資產泡沫繼續膨脹,爆破之害可以像九十年代的日本,九七後的香港,令經濟一沉不起。香港當年若不是靠大陸自遊行政策開動經濟引擎,恐怕也像現在的日本般一沉不起。

香港雖試過多次泡沫爆破,但作為自由經濟的地方,政府的角色不會太積極。吸收老董的教訓,若政府落重藥後泡沫爆破,政府必然成眾矢之的,影響之後的管治威信。現任政府深知泡沫遺禍卻只推出力度較弱的措施,是敷衍一下日漸高漲的民怨,有力度和實效的政策實在是推又死唔推又死。

現在香港樓市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三,
一 大陸的措施令資金退出大陸樓市而轉戰香港,令香港樓市進一步上升
二 下半年各國開始退市,炒家落雨收衫,令香港樓價回落
三 各國下半年還不退市,令資產泡沫爆破,令樓價大幅回落

2010年4月14日星期三

保育問題 - 社區網絡

其中一個反重建的論點是重建會割斷居民的社區網絡。社區網絡可以為一個居民提供一些個人的接觸,當中他可以維繫一種認同感,獲取情感上的支持、物質的援助及服務、資料的提供及社會接觸等(Walker, et al 1979)。

例如,一個獨居的老伯,他每天在街市的燒味店吃飯,之後到雜貨店買一罐啤酒喝,然後到離家不遠的公園跟其他老伯下棋。又如行動不便的婆婆,跟隔壁的婆婆們亙相照應,平時閒話家常,間中弄一些糕點到下面的菜市場賣。在這社區裡得到情感和物質的支援,就是他們的社區網絡。

重建令這些居民被遷移到其他地方,即使他們被原區安置到同區的公屋,他們的網絡不能避免受到損害。如婆婆的鄰居已不是原先相依為命的婆婆,老伯的公屋離公園遠了,或要坐一程車才可到達,他現在不會到公園跟朋友下棋了。這影響了他們原本建立的生活習慣和跟朋友的連繫,他們或許因此失去了精神慰藉和心靈記託,要重新適應或從此一蹶不振。

這令我想起一套我最愛的電影「月黑高飛」'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有一幕是一個本來被終身監禁的伯伯因表現良好而提早獲釋。他放監後被安排到政府安排的超市工作,他因習慣了在監獄的生活,他想去小便時竟舉手跟經理說他想小便,引來顧客奇異的眼光。他在監獄裡幾十年,跟其他囚犯成了生死之交,每天一同工作,一同吃飯,一同聊天,出獄後他一個朋友也沒有。因不習慣新的生活和缺少心靈和情感的支持,一天,他在房間裡上吊自盡。

金錢不一定能彌補心靈的損傷,尤其是人年紀了,需要的或許是更多的關懷和可消磨時間的嗜好。在都市發展和維持他們社區網絡間取得平衡,政府的角色很重要,要辦到兩全其美殊不容易。

2010年4月10日星期六

花了一個小時看Steve Jobs iphone 4.0 的presentation。蘋果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消費電子科技企業,iphone 4.0 正描繪著未來我們的科技生活藍圖。

Palm 以前盛極一時,但現在市佔率急劇下降,甚至有傳它將會被收購。蘋果會步Palm 後塵還是會繼續獨當一面呢﹖縱觀現在形勢,Blackberry 還是大阿哥(佔42%)、Google 的Android市佔率大升一倍多(還不過10%)、蘋果大致持平(佔四分一)、Windows mobile 受各方打擊,流血不止、Nokia 的symbian難成氣候,最終應演變成Android 和iphone 之爭。iphone 4.0 能否助Apple 脫穎而出,成為未來smartphone 大贏家呢﹖且看iphone 4.0 以下的七個更新,

.支持多工(multi tasking)

.資料夾

.加強的 Mail 程式

.iBook for iPhone

.更好的企業安全性

.遊戲網路社群

.iAD 「行動廣告」

我覺得比較創新的更新是multitasking 和iAD。它們將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和消費模式產生影響。

先說multitasking,Steve Jobs 說他們已可做到在不大量消耗電池和CPU 效能的情況下讓我們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例如,朋友用skype打電話來說今晚出去吃飯,我們可同時打開openrice 的app 找餐廳。又例如我們可上載照片到facebook的同時,打開遊戲耍玩。在multitasking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做的變得千變萬化了,如我們可以一面聽音樂,一面在車廂裡開著GPS帶路;或一面聽網上電台,一面check email,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增加更多娛樂和便利。

再說iAD,這個概念是全新的,所以我對它的興趣會更大。傳統的網上廣告,如google 和fb 的廣告,都是用hyperlink 的形式,只要click 到廣告上,另一個browser 就會彈出來帶你到他們的網頁,這令得我們盡量避免click這些link。一是可能有好幾個brower 會彈出來,要我們逐一關掉。第二是廣告內容良莠不齊,有些更是非常沉悶。現在的iAD,蘋果會主動統籌和管理廣告,揚言要令這些廣告擁有前所未有的亙動性和動感,令大家都樂於點擊和收看這些廣告。

iAD 把廣告加到app 上,只要用家點擊廣告,app 的編寫者/擁有人就可以分到4成的利潤,蘋果佔6 成,這構成一個三贏局面。第一,app編寫者本來只賺到每一個下載所分得的利潤,現在再加上廣告的收入,他們的收入增加,自然會編寫更多受觀迎的app,或令更多具創意的人加入編寫行列,產生百花齊放效應。第二,蘋果除賺到廣告分成的同時,因有更多高質素的app,結果有更多人購買iphone,而購買iphone 的用家又會下載music、movie、ebook等,長尾效應發揮到淋漓盡致。

問題是廣告的效能如何,能不能有效接觸到目標客戶,iAD 開始時企業對這個廣告平台有沒有足夠的信心﹖如這一步棋行得對,蘋果將成為全球最賺錢的企業(因長尾效應,蘋果可供下載的app、音樂、ebook等邊際成本近0,每一個下載也是坐享其成,成為利潤),也足以把其他smartphone 殺下馬來,稱霸武林。

2010年4月5日星期一

自我懂性以來,就住在筲箕灣。在懂性之前,我是住在柴灣的公共屋村,可是我對那裡已沒有甚麼印象了。

不知為何小時候的經歷我往往記得很清楚。在筲箕灣的一切,我印象頗深。在筲箕灣的廿幾年中,我住過兩個地方。第一個地方是在筲箕灣與西灣河之間的一個頗荒蕪的山頭。雖交通不便,但空氣清新,四周寧靜。屋子只有三百多呎,梳化和電視距離只有四五呎,令我們這班電視迷都變成近視眼。

每天早上上學,我們都沿著山上那充滿狗糞的捷徑步行回校,需時約十五分鐘。

住在這裡多年後,對面的山頭要興建新的公共屋村,每天爆石打樁,我們被這些噪音折磨了好幾年。至六年級時,因我們日漸長大,屋子擠迫的緣故,我們搬到現在的屋子。這裡面積近六七百呎,三房兩廳,足以滿足我們未來對空間的需要。最重要是這裡交通非常方便,初搬到這裡時又面臨鯉魚門海峽,漁船黃昏時都躲進筲箕灣避風塘,晚上漁火閃閃,燈光璀璨,十分浪漫。可惜這裡己被填海,闢為公共屋村,再看不到這些令人神往的景致。這裡有一條東大街,是筲箕灣最旺的街道。每逢甚麼天后誕、譚公誕,這條街一早便有打鑼打鼓舞龍舞獅的活動,圍觀的街坊都不少,好不熱鬧。平日這是一條食街,很多自以為很好吃的食店都進駐這裡,汰弱留強後,剩下來的都不會太差。

筲箕灣原名餓人灣,因名字不好聽,海邊地型又似筲箕,改名為筲箕灣。這裡以前是一漁村,村民多為漁戶,是東區最大的社區。東大街以前已是當區最旺的街道,商店林立,絕大多數是中藥店和售賣祭祀用品的衣紙店。這裡最早的公共屋村是明華大廈。又因位處維多利亞港入口,在沿海建有堡壘,置炮台魚雷以防敵人入侵,現已闢為海防博物館供遊人參觀。

由於筲箕灣位處港島邊陲,對外交通幾乎隔絕,故有一俗語為「英雄被困筲箕灣,不知何日到中環」。上一趟中環,要長途跋涉,等於現在到一次澳門。現在這區雖不算繁盛,但可貴的是它仍保留了一點傳統特色,不失之一個頗「好住」的社區。

2010年4月4日星期日

香港保育問題的徵結

前幾天跟建築界的朋友談起保育問題,很有啟發性,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了解。

保育在香港之所以這麼複雜和具爭議性主要緣於兩個核心問題。

第一是經濟效益與保育價值的矛盾。第二,在於保育價值的主觀性。

香港戰前戰後建成的樓宇,質素良莠不齊,飽歷風霜、風吹雨打過後,到今時今日仍存在的,難免因日久失修而有所缺陷,輕者石屎剝落,重則發生馬頭圍悲劇。殘舊的樓宇應該清拆,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廈,似乎是天經地義。但我們的保育的意識日強,對這個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有更多的反思和批判。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是稀有資源,所以地價高昂。背靠祖國令我們買到相對便宜的建築材料,故拆卸重建永遠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尤其是大部分的舊樓都在發展成熟的區域,交通和配套一流,地價更高,如重建成商業大廈或豪宅,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龐大。

相反,如我們保留舊樓,維修所費不菲又產生不到龐大的經濟價值。重視經濟效益是香港一個重要的價值,不合符經濟效益的我們甚少支持。

有趣的是,與此同時我們的保育意識日強,逢舊必拆再不是我們的價值。更多人更會關心甚麼是應該保留,通過媒體和互聯網發表他們的意見,向政府施壓。這就成了經濟效益和保育價值上的矛盾,是保育的第一個困難點。

第二點是我們怎樣斷定甚麼是值得保留。香港第一座英軍建成的軍事建築物美利樓於1840年代建成於金鐘中銀大廈現址。這個黃金地段上有一座具維多利亞色彩的建築物,要保留這座建築物同時要維持經濟效益,重建於赤柱似乎是較折衷的方案。

這座具歷史價值和建築特色的英式大樓尚且要遷就經濟發展而移到別處重建,我們應該用甚麼標準去決定甚麼是值得保留﹖這是一個價值問題,可以是人言人殊,不能證明誰對誰錯。或許有一些是沒有爭議,但有一些如皇后碼頭又可以引起很大爭議。政府對永利街的唐樓群一錘定音,說要永久保留這些能代表香港60 年代生活的建築物,完全是政府一廂情願的想法,並不代表它是根據甚麼客觀標準所決定。

作為一個不民主的社會,政府並不在制度上代表市民聲音,當它要在保育的議題上下一個決定,其合理性是值得懷疑的,也令社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反彈和爭議。這就是香港保育問題的複雜性。

1982 年金鐘美利樓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復活節假期明天開始。每一年的復活節,我沒有例外的找它。近幾年,我都失望而回,看不到它的蹤影,這就是吉百利的cream egg。今年,在惠康貨架上,終於買到它了。以前買的是一只大的,今次買了三只小的,小的份量比較合適,因為大的真的膩了。

小時候的復活節,我必定會買一只cream egg,一打開鍚紙是蛋型的朱古力,裡面不是玩具,而是甜甜的鍊奶和黃色的焦糖,模仿真正的蛋。它雖然甜得過份,十分不健康,但小時候又會吃得津津有味。

原來吉百利早於1971年已經推出cream egg,一直也是新年和復活節的best seller,不知道為什麼香港早幾年都沒有在賣,到今年才有機會嘗到它的味道,更重要是回憶起小時候復活節假前,中午放學後我便嚷著要買一只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