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3日星期三

怎樣長遠解決日漸嚴重的中港矛盾﹖

近來閙得熱哄哄的話題是中港矛盾。很有趣的是,2003年的開始的自由行,十年後對香港的民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令香港的的資產價格、租金飛升,不少具本地特色的食肆捱不到貴租而倒閉。以至嬰兒用品、日常用品因內地人搶購而加價或出現短缺。

在五六年前的春節前夕,販賣時裝的連鎖店必定舉行清貨大特賣,「要錢唔要貨」,試圖在過年前把存貨清掉。這一兩年的春節,明顯地折扣並沒有以前大,零售商不愁貨賣不出,甚至要留起東西讓春節到港的大陸旅客購買。

是的,自由行的興盛把需求扭曲,香港一個千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正在滿足珠三角和其他城市幾億人的需求。整條彌敦道的金行、藥房並不是要滿足本土居民的需求,而是滿足大陸旅客的需求,這令得只有大型連鎖店或能滿足內地需求的商家才能租得起店子,小店不能在旺區生存。香港人與內地人的需求不完全一致令香港人的選擇減少,並且因租金被搶高要付出較高的價格購買商品和服務,影響到香港人的生活質素。

怎樣解決需求被扭曲的問題,從而增加香港人的選擇﹖我認為必須進行大規模造地,創造更多商店面積,讓租金下降,不會佔營業額太高的比例,減輕他們的風險,才能增加我們的選擇。以日本為例,地下商場就是在市中心局限的土地面積外提供額外的店面面積。地下商場因設在地鐵站裡,人流絕不比地上商場少,這樣就能在旺區向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同時滿足香港人和內地旅客的需求。

除了商品外,內地人對我們的醫療、教育服務等也較有信心,沒有地,我們就會錯過了大好商機。

香港在過去幾年沒開始興建地下商店,不積極於造地,如果現在還不立刻加把勁追回失去的光陰,將會錯過最佳時機。當大陸日漸開放,服務業進步起來,香港對內地旅客的價值和吸引力必定大大降低。全國的高鐵網絡快要通車,各地旅客到香港的時間大為縮短,幾乎可以肯定未來香港的旅遊和零售業會爆炸性增長,現在還不好好擴展接待能力,香港必定「捉到鹿唔識脫角」。

內地人之所以喜歡香港,是因為香港的生活模式跟內地不同、貨品琳琅滿目、質素較高、性價比高,不會像內地般造假。只靠市場,並不能糾正現在在困境,政府應該想一下怎樣利用這優勢,讓更多人吃到這個服務業大餅,從而改善香港人的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