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星期四

怎樣才是好的管理人員﹖

2012 年可算是我轉變很大的一年,豐收的一年。在年初,我辭掉了工作了六年的工作,到了一間規模較小的公司。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這份工作我做得很快樂。不是說這份工作人工好、福利好又空閒,而是它真的能讓我感到自己在不斷進步,學習一些高增值的技能,挽回失去的自信。一份讓你覺得做到無癮、失去自信的工作,不要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辭掉它就是最好的決定。

之前,我一直認為如果有老闆跟你說請你把工作當作自己的生意來經營,如果沒有激勵制度的配合,你可視之為廢話。在這裡工作了九個月,我對這論點有少許補充。這種激勵制度不一定是物質的補償,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我認為上司的真心讚賞和認同,公允地對待每位同事,提供足夠的coaching等,對員工可能比金錢所產生的力量更大。

想起劉備三顧草蘆,他對人才的渴求和真心欣賞,讓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不用授之予物質就能讓部下對社稷付出最大力量的例子。

與其說管理員工,不如說是建立團隊 (team-building),建立團隊就是讓員工發揮他們的潛能,他們自覺地全心全意為公司提供最佳服務和謀利潤。不少管理人員,以批評和訓示手段管理下屬,在我看來這是最低級的手段。遇到困難或投訴時把情緒發洩在員工身上,談何容易,只要EQ低一點的人就能做到。反而,冷靜站在員工一方,甚至安慰員工,努力協助解決問題,就不是容易做到的事,這就是管理能力高低的分別。

一個對員工好,讓人心服口服的管理人員,可以提供比物質更強的激勵能力,畢竟人是喜歡被真心肯定、稱讚和尊重。所以我舊公司的其中一個value正是「多稱讚少批評」,可惜這只流於空話,能實踐的員工著實不多。

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去判斷一個管理人員是高質素還是低質素。這管理人員在離職或放下一切權力後,下屬是否還會視之為良朋益友﹖如果這管理人員要在外面創業或到新的公司工作,希望拉攏舊部屬過檔,舊部屬會否考慮追隨﹖如果兩者皆是,這就是一名高質素的管理人員了。

2012年9月1日星期六

我看國民教育

呢幾年,錢總係唔係幾夠使。所以個人練精學懶,總係想用最少錢買最好o既野。平時成日留意下有乜野平野執,唔係大減價永遠唔會買野。呢種態度慢慢成為咗我睇野o既方法,唔合乎成本效益o既野,我好少做。做重要決定,永遠係搜集多D資訊,做cost benefit analysis,務求唔好比人揾笨實或者做咗D戇鳩決定。

我相信好多人都用呢種思維做決定,爭在諗得有幾detail,資訊有幾多。

我睇國民教育,都係用呢種角度睇。政府搞國民教育,都係想下一代愛國愛黨,令佢地相信我地國家同黨有幾勁,有幾進步,等我地下一代對國家同黨忠心耿耿。如果政府可以洗腦洗到咁,咁佢地推國教用o既錢係值得使o既。但係,宜家政府話國教唔係洗腦,花咗錢又洗唔到腦,咁重乜野要慷納稅人之慨,花呢D冤枉錢呢﹖

我強烈要求政府提出理據,證明佢地搞國民教育真係可以洗到腦,欺騙到我地下一代相信我地國家同黨點樣偉大,如果唔係請立即撤回,慳返我地D 血汗錢。

我做採購每日都要同好多國內o既人溝通,甚至我起海港城返工,一落樓周圍八成係大陸人。有一次,我去工廠,起高速塞撚咗三個鐘,戇鳩鳩之際同工廠經理同埋司機傾開國民教育。佢地話細細個學校就教佢地愛國愛黨,共產黨係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到佢地讀完書,出o黎做野,工廠同政府部門好多接觸,佢地耳濡目染,原來乜野都要比錢疏通。甚至驗一批貨,都明碼實價,以每隻櫃計,唔疏通驗貨員就雞蛋挑骨頭,批貨唔使走。佢地話依家o既大陸,腐敗到離哂譜。個個都隻眼開隻眼閉,令呢種風氣蔓延。

呢個現實同佢地起學校老師教o既,有好大o既落差,眼見為真,最後佢地心裡清楚共產黨其實並唔係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而係貪污腐敗o既執政集團,而且對呢個灌輸錯誤觀念o既政府懷有恨意。

起大陸資訊封閉o既情況下尚且分得到青紅皂白,起資訊發達o既香港,你呃到細路一時,呃唔到佢地一世。洗腦教育o既錢洗咗出去,都係徒勞無功,永遠做唔到洗腦效果,根本係做緊一D冇成本效益o既野。

我條氣最唔順係果D民生問題少少成績都未有,就鳩埋D無謂錢推一D唔work o既野。你將我地D 血汗錢倒落鹹水海,九月九號,D 票dump 落鹹水海都唔投比保皇黨。


2012年7月19日星期四

四代香港人 - 第二和第四代的分歧

在這裡寫過幾篇關於香港社會流動的文章。呂大樂以四代香港人劃分1920年至1980年的香港人。第一代是1920-30 年戰前出身的香港人,即是我們這些八十後的阿爺阿嫲那一代。第二代是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香港人,即我們的父母那一代。第三代是六十年代中至七十年代中的香港人。第四代是七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出生的香港人,亦即是我們這一代。

我們說香港社會正在向下流動, 就是說我們第四代的社會地位相比父母那一代(第二代)低。 

我公司的CEO是五六十後,可以界定為呂大樂劃分的第二代香港人。跟她聊天,她絕對是典型的第二代香港人。中文大學畢業,相信自己的未來由自己主宰,她認為自己今時今日的社會地位,是自己努力的成果,並且對現今青年人動不動就上街抗爭感到反感,認為自己的福祉應該靠自己努力工作換取,不應向政府伸手。

現在看來,在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的塑造下,她有這種價值觀並不奇怪。她在七十年代擁有這個學歷,在當時被視為天之驕女,到社會工作,在經濟爆發,人力資源求過於供的年代,怎會不扶搖直上,海闊天空,前途一片光明呢﹖因此她自然相信實力、苦幹、聰敏、機警是成功和改變社會地位的因素,而忽略了那時外部環境也做就了她快速上位。 

第四代香港人,生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自出娘胎就不是生長在一個穩定的環境。1983年,中英簽訂聯合聲明,香港回歸有了定案。1989年,大陸發生八九民運,對未來的惶恐和憂慮即使是當時的小學生也感受到。1997年,香港回歸後,發生亞洲金融風暴,八十後大概在念中學了,開始擔心畢業時的經濟狀況。六年後,沙士讓香港陷入蕭條,八十後大學畢業生,六千元月薪的工作也爭著要做。

沙士後,由自由行帶動,香港經濟又重新復活,蓬勃發展。八十後打工多年,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也到了適婚年齡。怎料樓價拾級而上,工資增長永遠無法追到樓價升幅,無法成家立室,獨立起來。

二十一世紀的香港經濟成熟到這個程度,管理階層被還沒退休的第二代和第三代香港人佔據,儘管第四代香港人在工作上over-performed,也得要看看上面有沒有空缺騰出。當他們長期努力,也看不到上升的機會,難怪現在有hea 做這個說法。

第四代香港人從小到大在這種政治經濟環境塑造下,價值觀跟第二代大相逕庭,又有何奇怪呢﹖第二代香港人樂觀、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希望,相信美好將來由自己創造。第四代香港人悲觀、無奈、激進,認為政府應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出來搞抗爭,爭取權益。第二代香港人覺得第四代香港人事事跟政府對抗,令社會不穩定,政府不能順利施政,對這班年青人所做的予以否定。兩代的對立就這樣形成了。

近來,我看到的趨勢是不少八十後除了當一份正職外,也搞自己的事業。他們在正職看不到晉升機會,於是保留精力,把心思花在自己創造的生意上。學寫蘋果Apps呀、Facebook games呀、幫客人做蛋糕呀、在ebay 賣東西呀、搞 table for six呀、寫專欄、做 freelance呀,總之就是從正職以外得到額外的收入和成就感。我相信這股趨勢會蔓延,成為第四代香港人的一個特徵。

在討論幾代香港人的問題,很多人也只從自己的觀點出發,而沒有客觀審視政治經濟環境對他們價值觀的影響。當了解到這一方面,大家就能互相諒解。反正,未來就要靠新一代去創造,老一輩堅持自己比新一代有為、聰明、堅強和努力得多,並沒有意義。對他們耐心的教導,分享自己的經驗才真真正正對香港和下一代有所貢獻。




2012年6月27日星期三

進化3

作為自由主義者的施生,竟然在這篇文章寫出了香港大部分年輕人的心聲,也呼應了我之前寫下的兩篇文章 - 〈進化〉 〈 進化2 〉 。

對年輕人說,香港並不是一個讓人有希望和願景的地方。"The city is dying"引起全城熱話,正是它震撼地道出了青年人的心聲,這是既得利益者沒有共鳴、無法理解的。

雖然我們沒有掌握生產資料,管理職位被那些大我們十年八年的人長期佔據,可幸的是我們教育水平較高,資訊發達,自由開放,外國人對我們的服務較有信心。自怨自艾和等政府施以援手是被動的辦法,在這惡劣環境,最容易激發我們的小宇宙,不要浪費這適宜鍛鍊的環境。

戰狼300(不是賤狼300!)是一齣相當有啟發性的電影。斯巴達人個個滿身肌肉,高大威猛,能在溫泉關戰役中以300人抵擋十萬波斯大軍。

原因是在小時候,他們就被置於饑寒交迫的環境,克服這些環境並能順利生存下來的,自然地成為強悍的戰士。年輕人先不要望政府打救,試試視現在為斯巴達人般的鍛鍊環境,在合法的範圍內痛快地略奪自己想要的資源。


2012年4月30日星期一

獲益豐富的buying trip

到新公司不到一個月,已安排了一個為期兩個星期的buying trip。這個trip 帶買手遊歷整個中國,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金華、永康、廈門、泉州、東莞、中山、順德。學到的知識和獲得的靈感相當豐富。 

北美做生意的方法跟英國相當不同。在英國,買手多向工廠直接購買,以省卻中間商的成本。在北美,直接購買的比例較低,反而中間商卻大行其道。 這次旅程除了看到很多產品的製造過程外,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些中間商。他們的結構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公司可以有很多員工,也可以是one man band。他們來自美加,老遠跑到中國工廠向買手銷售他們的產品。

他們可以是工廠在美國聘請的sales佬,也可以只是跟工廠合作的sales佬。他們跟各美加零售商的買手保持密切關係,market research做得相當好,向買手提供市場資訊。他們熟悉市場,知道各零售商在賣甚麼,零售價多少,是甚麼供應商供貨,並向買手建議可攻打其他零售商的產品,包括向買手present這些產品的樣板、規格、landed cost、建議零售價和買手可享有的邊際利潤。

除了提供市場資訊,他們會找幾家工廠合作,製造貨品。買手可以直接向工廠落單,中間商向工廠抽佣;或買手向中間商落單,中間商在產品上mark up。當然,前者責任較輕,後者責任較大,前者賺取的不及後者。

百分之九十的工廠不能提供詳盡的市場資訊,因為他們不可能每天到外國的店內做market research。這班老外正正填補了這一塊,也因他們的語言和文化跟買手共通,買手較為傾向向中間商購買,即使價格較高於直接向工廠購買。

這次的旅程讓我知道怎樣做成一單生意,不是把產品放在showroom就能賣,而是要具有很強的market intelligence,知道其他人在賣甚麼,甚麼產品可以把其他對手打敗,而且具有良好的口才和presentation skill。當然,不少得的是買手下單後,跟單的工作要做得好,具良好品質的產品準時送達。


2012年4月18日星期三

又一個藍海 - Google Glasses

未來戰士是我最愛的電影之一,未來戰士眼睛看到的東西都能以電腦進行即時分析,並計算出準確的數據。

四月初看到新聞,Google正在開發一種可戴式電腦,叫Google Glasses。戴在頭上,可以聲控命令電腦在眼前的顯示屏顯示想看到的資訊,又可以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找路,或以眼前的鏡頭拍攝景物和分享到社交網站,或跟朋友進行視象對話。有了Google Glasses,每個人都可以當未來戰士了。

如果應用在商業用途,這將會是極龐大的商機,並顛覆整個廣告行業。當你走進店子,眼鏡的鏡頭拍到產品的條碼後顯示產品的特性、價格、甚至產品的宣傳片、買過這件產品的朋友等資訊,就等於只要走進店子,貨品就不斷向消費者推銷和賣廣告。這實在是太棒太棒的點子了。

想一想iphone推出時,那支沒有按鈕的手機,只靠兩隻指頭在屏幕舞動就能把畫面放大縮小,操控自如。這革命性的產品令蘋果成為智能手機的霸主,也成為在美國市值最高的公司。這一兩年智能手機開始飽和,也沒有很大的突破,我相信Google Glasses會是下一代熱爆的產品。如果蘋果不發展相近的產品抗爭,Google將會把蘋果打得落花流水。

Google Glasses所衍生出的商機,除了剛提到的廣告,將會是眼鏡片。近視遠視的人要用Google Glasses,不能再配戴現有的眼鏡,所以鏡片很有機會安裝在Google Glasses上。又因每個人的度數不一樣,Google Glasses將不會跟鏡片一併售出,故打做和安裝鏡片的工作可能由第三方負責。每個有近視遠視的Google Glasses用者都要多打造一副鏡片,這將會是極大的生意。

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香港零售業的樽頸

現在的工作需要穿恤衫西褲,不能再像之前穿T恤牛仔褲那麼causal。這兩個星期想買一個跟恤衫西褲比較配搭的上班袋。到過不少地方物色也看不到一見鍾情的,最後買了一個在可以選擇的範圍內最順眼的。

在這個shopping的過程中,我有一種關於香港零售市場的體會。

不單是到商場、街上逛逛,而且還在外國的購物網站、淘寶網瀏覽,然後我得到以下的結論。

1. 外國購物網站 - 所有合心水的產品都是在外國購物網站看到。然而,我發現很多外國購物網站都不容許將貨物運到其他國家。有一些容許的,運費開天殺價,佔產品價格一個很大的比例。其實幾千元的東西你未必敢在國外的網站購買,因為外國的return policy很多都不保障國外買家。一千幾百元的東西,運費達幾百元,本來合理的價格也變得不合理了。

2. 淘寶商城 - 裡面售賣不同大陸品牌的東西,大陸品牌價格比外國品牌低,強調性價比高。可是我的經驗是從淘寶買回來的東西有80%都跟我的期望有偏差。原來在圖片裡看到的東西,拿在手或實際使用時都不如期望。

3. 商場 - 香港大部份的商場都是售賣幾個大品牌的東西。一些較偏門未崛起的品牌根本無法進駐商場。財雄勢大的品牌只要付得起貴租(你看看周大福在尖沙咀有多間分店),便可進駐商場有利位置,形成商場內的寡頭壟斷。雖說自由經濟,價高者得,但這同時形成了大者恆大,小商戶無法生存,也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領匯私有化後,這個方向更為明顯,我們要找大家樂、美心容易,找舊式冰室困難。

我所謂的體會就是香港的零售市場走向單一化,不同範疇的產品和服務由幾個大品牌壟斷,消費者可以選擇的不夠多。我認為多元化的產品,由市場篩選和淘汰,剩下這些品牌還可在市場立足,這個過程是健康的。現實是香港地少人多,租金高昂,大財團以天價搶舖,小品牌根本連入場券也沒有。與其到極少人流的地區租舖,不如不進入香港市場了。

看過一本書叫「長尾理論」,主要是說在網上世界多展示一件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零。在實體的世界,由於貨架空間有限,買手的責任是限制採購組合的規模,把最棒的assortment 放在貨架,得到最佳的銷售成績。

在網上,我們不用再理會貨架空間,你認為好的東西都可以放在網上售賣,因為多上載一件貨品到伺服器的邊際成本接近零。80/20理論說20%的貨品產生80%的營收,亙聯網讓未能放在貨架,較少人購買的產品得到展示的機會。(淘寶、ebay、Amazon等是長尾現象的體現,由於選擇過多,搜尋器是極度重要的幫手,讓消費者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長尾現象的價值在於令產品更加多元化,讓消費者的選擇增加,促進人類的福祉。

在外國,由於幅員廣大,住郊區的人要買東西,未必次次到市中心的店舖選購,因此各大品牌設網上零售店,客人在網上下訂單後便直接把東西寄到客人家中。在香港,網上店沒人光顧,因為香港面積小,交通方便,直接到商場/超市購買的機會成本很低,沒必要在網上購物。

那麼,香港的零售業怎樣可以更多元化,增加消費者的選擇﹖

我認為可以利用亙聯網在香港引入一些香港沒有的品牌,不租店舖,減低成本,增加生存空間。針無兩頭利,在沒有店面的情況下,把品牌做起是困難的,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成功的例子。第二,亦都是我覺得最有效的,是政府的推動。政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放寬改變工廈用途的限制,令商舖租金回落,小零售商就有能力租用較二線的地區,減低他們的成本,增加他們成功的機會。

總之,小公司在香港搞零售的確殊不簡單,危機四伏,形成寡頭壟斷,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原因在於旺區的租金太貴,商舖供應不足,政府在這方面可以適度有為,令香港的零售市場更健康。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阿信屋」成了新霸權﹖

話說半年前有一則很紅的新聞說阿信屋受超市霸權欺壓,被供應商強逼要以高於超市的價格出售飲品,引起社會很大的迴響,之前我也有撰文討論。

這間被欺壓的阿信屋今天原來已在港九新界插旗,大舉旗鼓,分店68間,一年營業額達五億元。聽說下年分店數目翻一翻,達120間。在阿信屋附近的小商戶大喊阿信屋成了低價的壟斷者,昔日大叫被超市霸權欺凌的阿信屋,今天變成「阿信屋」霸權,趕絕了小商戶。

很有趣的是超市霸權的壟斷地位並沒有因此而被動搖,阿信屋成了另一個以低價作招徠的壟斷者。 阿信屋是不是成了新的壟斷﹖這樣的市場健康嗎﹖

阿信屋以市場價格租用店舖,貨品賣價比附近的小商戶平,並沒有要求供應商要小商戶提高賣價,又沒有以本傷人把價格定在成本以下做蝕本生意擴大市佔率。在這種情況下,阿信屋從小商戶做起,因價廉物美、薄利多銷和採購組合符合大眾口味等因素受消費者青徠而日漸壯大,並沒有甚麼不妥。

小商戶投訴阿信屋霸權(霸權這個詞含有不公平、霸道的意思)  ,必須提出其以不公平的手段做生意的證據,而不是見人家生意做大了,傷害到自己利益,便群起而攻之。這是資本主義社會殘酷地淘汰弱者的其中一個例子,實屬所有做生意者要面對的正常現象。

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

再起飛

經過接近六年在特易購的工作生涯,前天是我工作的最後一天。有些人說自遞辭職信後的一刻,所有壓力便自然被放下。這句說話不能套用在我身上,工作接踵而來,這個月並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直至最後一天,同事才跟我說我終於展露了比較開懷的笑容。我對這句話大感意外,原來自己在過去一段長時間木口木面,沒有展露半點笑容,連我自己也不知道。這潛意識的不快或許是我決心離開的原因。

離開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每一份工也是不容易打。這半年,我竟然有一種非走不可的感覺,證明我意興闌珊的程度已經超越外面所有不確定的因素和風險。

我總覺得香港人的生活壓力在這幾年愈來愈大,不是說我們賺不到錢,而是賺到的錢並不足以令我們感到安全和快樂,因為經濟前景不確定,樓價和物價太離譜了,我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經濟增長而得到比較大的改善,簡言之就是我們沒有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今天是新一屆的特首選舉,雖然這是一場小圈子選舉,但我依然對新特首有所期望,改善中低收入人仕的生活,大建資助房屋,促進社會流動,打破大財團的壟斷,團結所有香港人,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和制度。我希望五年後我和其他香港人不會再有今天這種對未來充滿擔憂的感覺,而是對未來充滿願景和希望,這樣獅子山下的我們才能振翅高飛,重拾昔日的光彩。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生活達人 DIY

這裡有好幾個月沒有更新,原因是我過去的四五個月我努力學習怎樣編寫網站。不擅長電腦語言的我學習利用open-source 系統組合出一個類似社交網站、能夠實踐我要的功能的內容管理系統。其實我在幾年前已經開始學習這套頗複雜的系統,但因事忙擱置了一段日子。

半年前,心中產生了一些點子,需要用網站的方式達成。初期的構想是造一個 DIY 的維基百科全書,後來覺得維基以terms 為核心,純粹為每一個term 下定義,內容會缺乏趣味。於是決定讓分享者自己決定標題、內容,他們自由創作,只管寫出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故事會歸入五個不同的大類別和其他小類別,以便讀者容易找到。

由於這個系統在香港沒有課程可上,我只能讀一些外國和台灣電腦書及在網上爬文自學,於是我花了個多月的時間在鑽研這個系統的知識,下班後都趕著回家去讀這系統的documentation,碰了不少釘,再申請了一些免費的hosting 實踐。

Trial and error 的日子既痛苦又滿足,當有一些問題令我裹足不前或做不到我要的效果,我可以花一整晚去解決一個問題;當解決了一個問題,我會興奮若狂。這段日子維持了一個月後,按著自己的critical path,也確定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去完成網站的framework和安裝不同的模組去達到我需要的功能,便付錢租自己的domain 和 hosting,然後開始建立網站正式的架構、版面、內容,也導入了可愛的 logo。

從零到有的過程是痛苦但奇妙的, 「生活達人 DIY」 最終於2012年初誕生。

一直以來,我的理想是為世界作出卑微的貢獻,再進一步是改善人類的生活,即使這種改善微不足道。

「生活達人 DIY」是一個可以自由分享DIY 心得、開放的平台,所有參與者都可自由發表留言,通過這個平台分享心得和學習。

「生活達人 DIY」離改善人類的生活還有很遠的距離,它幼嫩卻充滿生命力,我會不斷強化網站的內容和引入更多分享者,讓它能夠茁壯成長,所有人都能通過DIY 享受這種產生巨大滿足感的生活方式和令彼此的關係更加和階親密,甚至提升生命的意義。

朋友們如果覺得 「生活達人 DIY」 有存在於這個世上的意義的話,請幫忙在主頁頁頂讚好,更不要吝嗇對你覺得有用的文章讚好 ,並且註冊成「生活達人」(也可以以Facebook 登入來豁免輸入個人資料)。同時非常歡迎在網站上撰文或把在自己blog 上的DIY 文章轉貼過來。任何關於DIY 的問答,可以在問答環節發問或解答朋友們的問題。基於人人分享,互相幫助的精神,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