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5日星期日

香港零售業的樽頸

現在的工作需要穿恤衫西褲,不能再像之前穿T恤牛仔褲那麼causal。這兩個星期想買一個跟恤衫西褲比較配搭的上班袋。到過不少地方物色也看不到一見鍾情的,最後買了一個在可以選擇的範圍內最順眼的。

在這個shopping的過程中,我有一種關於香港零售市場的體會。

不單是到商場、街上逛逛,而且還在外國的購物網站、淘寶網瀏覽,然後我得到以下的結論。

1. 外國購物網站 - 所有合心水的產品都是在外國購物網站看到。然而,我發現很多外國購物網站都不容許將貨物運到其他國家。有一些容許的,運費開天殺價,佔產品價格一個很大的比例。其實幾千元的東西你未必敢在國外的網站購買,因為外國的return policy很多都不保障國外買家。一千幾百元的東西,運費達幾百元,本來合理的價格也變得不合理了。

2. 淘寶商城 - 裡面售賣不同大陸品牌的東西,大陸品牌價格比外國品牌低,強調性價比高。可是我的經驗是從淘寶買回來的東西有80%都跟我的期望有偏差。原來在圖片裡看到的東西,拿在手或實際使用時都不如期望。

3. 商場 - 香港大部份的商場都是售賣幾個大品牌的東西。一些較偏門未崛起的品牌根本無法進駐商場。財雄勢大的品牌只要付得起貴租(你看看周大福在尖沙咀有多間分店),便可進駐商場有利位置,形成商場內的寡頭壟斷。雖說自由經濟,價高者得,但這同時形成了大者恆大,小商戶無法生存,也減少了消費者的選擇。領匯私有化後,這個方向更為明顯,我們要找大家樂、美心容易,找舊式冰室困難。

我所謂的體會就是香港的零售市場走向單一化,不同範疇的產品和服務由幾個大品牌壟斷,消費者可以選擇的不夠多。我認為多元化的產品,由市場篩選和淘汰,剩下這些品牌還可在市場立足,這個過程是健康的。現實是香港地少人多,租金高昂,大財團以天價搶舖,小品牌根本連入場券也沒有。與其到極少人流的地區租舖,不如不進入香港市場了。

看過一本書叫「長尾理論」,主要是說在網上世界多展示一件產品的邊際成本是零。在實體的世界,由於貨架空間有限,買手的責任是限制採購組合的規模,把最棒的assortment 放在貨架,得到最佳的銷售成績。

在網上,我們不用再理會貨架空間,你認為好的東西都可以放在網上售賣,因為多上載一件貨品到伺服器的邊際成本接近零。80/20理論說20%的貨品產生80%的營收,亙聯網讓未能放在貨架,較少人購買的產品得到展示的機會。(淘寶、ebay、Amazon等是長尾現象的體現,由於選擇過多,搜尋器是極度重要的幫手,讓消費者篩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東西。)

長尾現象的價值在於令產品更加多元化,讓消費者的選擇增加,促進人類的福祉。

在外國,由於幅員廣大,住郊區的人要買東西,未必次次到市中心的店舖選購,因此各大品牌設網上零售店,客人在網上下訂單後便直接把東西寄到客人家中。在香港,網上店沒人光顧,因為香港面積小,交通方便,直接到商場/超市購買的機會成本很低,沒必要在網上購物。

那麼,香港的零售業怎樣可以更多元化,增加消費者的選擇﹖

我認為可以利用亙聯網在香港引入一些香港沒有的品牌,不租店舖,減低成本,增加生存空間。針無兩頭利,在沒有店面的情況下,把品牌做起是困難的,所以我們很少看到成功的例子。第二,亦都是我覺得最有效的,是政府的推動。政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放寬改變工廈用途的限制,令商舖租金回落,小零售商就有能力租用較二線的地區,減低他們的成本,增加他們成功的機會。

總之,小公司在香港搞零售的確殊不簡單,危機四伏,形成寡頭壟斷,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原因在於旺區的租金太貴,商舖供應不足,政府在這方面可以適度有為,令香港的零售市場更健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