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5日星期二

香港經濟前景之二

想一想,很多國家也有其標緻性、馳名海外的品牌,例如美國有可口可樂、P&G、蘋果、麥記、Nike;日本有Toyota Sony、松下;德國有奔馳、寶馬;意大利有法拉利、Prada;和香港人口接近的瑞士有勞力士、Omega;台灣有華碩、AcerHTC;南韓有Samsung、現代。香港呢﹖香港有甚麼標緻性的品牌行銷海外﹖白花油嗎﹖

在恒指成份股裡,有一些銀行、一些地產商、還有一大堆不是反映香港經濟實況的國企,有哪一家公司是行銷海外的國際/全球品牌﹖以前還有一家公司叫思捷環球(Espirit),可稱得上國際品牌,現在這家公司已在環球競爭中被殺下馬來,一蹶不振。

如果香港沒有這些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國際品牌,那麼怎樣去吸外面的錢﹖香港可以只靠內需、塘水滾塘魚嗎﹖香港沒有天然資源,飲啖水都要從大陸入口,如果我們只付錢進口,那錢從何來呢﹖

如果我們連唯一吸外面的錢的方法 自由行也要驅逐出去,跟揮刀自宮有甚麼分別﹖很多香港人忽略了世事的複雜性,好中有壞、壞中有好,究竟是好的佔多一點還是壞的﹖他們看東西只看表面,看到自由行街上便溺、到大家樂吃東西沒有位坐、地鐵內有自由行飲食、在百貨公司裡有自由行插隊付款,然後我們就一刀切不歡迎他們。想一想多少低下階層的生計因此被影響,他們領綜援,錢最終還是出自納稅人的口袋﹗

這兩篇文章我只說明一點,雖然我很不願意看到香港失去自己的特色,變得陌生,也不喜歡香港那麼擁擠,但是中港的經濟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我們的競爭力虛弱而沒有選擇,如果逆其道而行,香港經濟將會步向死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