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4日星期一

香港經濟前景之一

說香港的經濟局面沒有出路,甚至完蛋,我是同意的。在港英年代,政府奉行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造就了九七年前的經濟增長和繁華。是積極不干預為香港帶來經濟奇蹟,還是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這個問題足以寫一篇過萬字文章探討。

從我做了十年的貿易行業看,只有中國不好,香港才會好。當中國好,香港就不好。為什麼﹖
 
香港人在大陸工廠和外國買家的貿易裡一直擔當中介角色。1978 年大陸改革開放,吸引了大量港台資本家到經濟特區開工廠。另外,香港亦有大量貿易公司,所謂「行」,他們沒有擁有工廠,只是根據外國買手需求找工廠提供商品。內地人經歷十年文革,他們字也不多懂,遑論跟外國人做生意,所以只能聽香港人命令,提供勞力。在八九十年代,無論港資工廠或貿易公司,香港人都可以利用他們的語文優勢,生產技術和國際視野,在外國和工廠間充當橋樑角色,而這角色基本上是不能被取代,牢不可破的。
 
時至今日,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幾年,內地的製造業已經非常發達,教育亦有長足發展,甚麼國際貿易系、外語系出來的大學生,工資大概是香港人三分之一。大陸人亦懂得自己搞工廠,擺展覽,接生意,香港公司以往的壟斷優勢完全被打破。首當其衝的是貿易公司,他們沒有生產資料,只是充當中間人,賺取差價,這種低增值business model 必然先遭淘汰。然後是一些缺乏創新能力的工廠,如果以低成本作為競爭模式,必會因大陸的成本上漲而夾得他們兩面不是人。
 
香港整個貿易行業(只說擔當中外貿易中介人的公司)養活幾十萬人。我預期整個行業會持續收縮,這幾十萬人往後五至十年何去何從,我不敢想像。如果他們不轉行,將會像八九十年代工廠北移剩下來的工人一樣,接受再培訓,學習按摩、執床、保安、照顧老人等。
 
九七後,特區政府也想一度一改積極不干預的經濟政策,像台灣扶持高科技一樣,搞甚麼中藥港呀、科學園呀,鞏固四大支柱呀,最後亦因老董政府的無能而胎死腹中。今年是2014 年,香港還有甚麼有前景的行業﹖金融嗎﹖地產嗎﹖旅遊嗎﹖他們無一不是靠中央政府施捨的。
 
中央讓大陸企業到港集資,香港金融業就多賺點。大陸人蜂擁到香港買房子,把房價炒到天價,特區政府不多加限制,物業價格是上升了,窮人卻只能住劏房。中央放寬自由行,香港零售酒店業方能維持。香港現在出現的奇怪現象,或多或少受大陸需求影響,
 
1.      青少年滿十八歲就申請公屋。有些青年甚至自製失業,為得到公屋犠牲前途。
2.      資產決定一切,有資產者和無資產者成了階級對立。
3.      一個大學生的工資可以不及一個洗碗工 (自由行令餐飲業蓬勃,推高洗碗工工資)
4.      建築工人的工資是大學生的幾倍 (房屋供應短缺和十大基建推高工人工資) (跟第3點一起看,就是推翻了書讀得好就能改善生活這根深柢固的價值觀。)
5.      有本土特色的小企業捱不住舖租飛升而紛紛結業,同時大量藥房金舖表舖應運而生
 
根據上述的一些觀察,我的結論是香港往後的經濟只能被內地牽著鼻子走 (沒錯,不是大陸要靠香港人,而是香港人要靠他),中央不讓你賺,香港人連穀種也沒得吃。中央給香港委派一個甚麼角色,香港就要跟著做。甚麼佔中運動,若激怒了中央,他要經濟封鎖你,恐怕香港人失業率要上升,工資要下降。現在一部分香港人的確幼稚,還在幻想大陸沒香港不行!
 
台灣的高科技行業因其競爭力讓他們有選擇,不一定被大陸牽著鼻子走,如富士康可跟蘋果、三星做生意(雖然其生產基地在大陸)。但香港卻因長久以來沒長遠經濟政策,如不服務大陸人,還有其他選擇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