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新生代買房 之 下

八十後生於經濟起飛後的香港,他們的父母在求職市場上充滿機會,只要有一對手,也不愁會沒工做餓死(八十年代中至九十年代中,失業率平均為2%),工資增長也快。

在房地產市場上,市民有公屋、居屋、夾屋(1990 年政府委託房協出售的公共房屋,讓不符合申請公屋和居屋資格,又買不起私人房屋的夾心階層購買)和私人房屋可供選擇。八十後的少年時期是在一個比較繁榮和安逸的環境長大的。至九七年,他們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和資產泡沫爆破。香港的經濟從製造業轉型為服務業,工業大量北移,令大量的工人失去求生技能,被迫再培訓。二千年,科網股爆破,令香港經濟日走下坡。

為了讓爆破後的樓市穩定下來,政府在02年推出一系列穩定樓市的房屋政策,是為孫九招。包括取消土地拍賣、停建居屋等。這些政策志在減少市場房屋供應,以支持樓價。從此時起,政府失去了供應土地的主導權,亦是香港自石峽尾大火後房屋政策的轉捩點。由政府干預變成大市場小政府的不干預政策。

因02政府宣佈停售居屋而改建成私人樓宇的紅灣半島

八十後讀中高或大學的時候,03 年沙士來了,令原本疲弱的經濟崩潰。這時候畢業的大學生月入五千已算不俗,比失業好一點了。2003年七月一日,五十萬人上街示威,反對二十三條和對政府施政表示不滿,是為香港近十年在政治經濟上的最低點。

03年後,中央啟動自遊行,讓大陸人可以個人名義到香港旅遊,香港好像被心臟起搏器電擊一樣,經濟走向上升軌道。

08 年雖經歷美國次按危機,但量化寬鬆的資幣政策挽救著垂死的美國經濟,卻產生副作用,令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暴升。香港政府因孫九招斷了增加土地供應和興建居屋的二臂來調控樓市和滿足本地人的住屋需求,讓樓市持續升溫。

上一代可透過政府所提供的公屋、居屋、夾屋或購買私人房屋置業,讓不同階層的市民可以安居樂業。這一代因居屋、夾屋已被取消而只能購買私人住宅。而私人住宅的價格已超出一般打工仔的負擔能力,因它的價格不單反映本港的經濟現況,而且反映大陸人雄厚的購買能力,這是香港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

供求失衡的情況若持續,必然大大打擊新一代對香港的歸屬感,也增強了他們對掌握未來的無力感,這對香港未來的發展不利。由1953石峽尾大火到2011 年樓市泡沫升溫之間,比較長遠和穩定的政策就是七十年代麥理浩時代的長遠房屋政策,政府決定以公共房屋改善市民居住環境。而02年的孫九招,在社會普遍要求復建居屋的聲音下,能否成為香港長遠的房屋政策,在我看來是否定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